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23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舌面脉体质辨识为偏颇体质者的中医辨证调质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86例在治未病中心行舌面脉体质辨识的人群中诊断为偏颇体质者30例,进行中医体质辨证调质护理。观察30例偏颇体质者中医辨证调质护理前后舌面脉体质辨识评分、健康知识知晓率及健康行为形成率。结果偏颇体质者中医辨证调质护理后平和质转化分均分高于调质护理前,偏颇体质转化分均分低于调质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颇体质者中医辨证调质护理后健康知识知晓率及健康行为形成率均高于调质护理前(P<0.05)。结果中医辨证调质护理可以改善偏颇体质者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舌面脉体质辨识可以更好地运用于亚健康人群,达到治未病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观察不同剂型桂枝葛根汤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差异,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96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饮片组、配方颗粒组和葛根定眩胶囊组各32例,分别采用桂枝葛根汤饮片、配方颗粒和葛根定眩胶囊治疗14 d,比较3组患者的疗效和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酶联免疫法测定3组患者治疗前后IL-6及IL 1β的表达。结果:3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组患者眩晕和头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饮片组眩晕评分优于胶囊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基底动脉和双侧椎动脉的Vs和Vm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且配方颗粒组和胶囊组椎动脉的Vm低于饮片组(P<0.05或P<0.01)。治疗后,饮片组和配方颗粒组血清IL 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饮片组和胶囊组血清IL-1β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胶囊组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饮片组血清IL 1β水平显著低于配方颗粒组和胶囊组(P<0.05)。结论:桂枝葛根汤三种剂型治疗颈性眩晕的总有效率相当,部分疗效指标饮片相比配方颗粒和胶囊更优。此作用可能与增加脑血流及抑制相关炎症因子IL-6及IL-1β的表达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3.
《中成药》2017,(9)
目的探究相反相成法在食源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在江苏省中医院、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经临床和血液及器械检查确诊的26例食源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结果 26例患者应用相反相成法,辨病应用血栓通,辨证应用醒脑静和参麦注射液,采用硫辛酸联合左卡尼汀及辅酶Q10作为基础治疗,出院后继续口服辅酶Q10维持治疗,复查谷草转氨酶、肌酸激酶等数值较入院时均明显下降,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食源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发病诱因多样,经典的临床表现、肌酸激酶的显著升高和肌电图结果可鉴别诊断,磁共振对于本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采用中西医结合、温清有度、攻补兼施、相反相成法可减轻组织损伤、有效保护脏器、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血管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angiography,SWAN)与动脉自旋标记成像(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对急性脑梗死责任血管及血栓显示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经临床和影像学证实的30例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所致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GE 3.0 T超导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扫描仪进行常规序列、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SWAN和ASL检查,通过软件后处理得到MRA、SWAN最小密度投影图和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伪彩图,观察责任血管及血栓的显示情况。结果在30例患者中,SWAN提示大脑中动脉责任血管及血栓25例,CBF伪彩图提示大脑中动脉M1段血流瘀滞或缓慢23例,两种显示方法与MRA显示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SWAN联合ASL对急性脑梗死责任血管部位及血栓成分的显示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去甲肾上腺素(NE)预处理人单核/巨噬细胞U937细胞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探讨其致动脉粥样硬化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NE 0.01~10μmol·L~(-1)与U937细胞共培养24 h后,RT-PCR法检测细胞IL-6 mRNA水平;共培养6,9,12,24和48 h后,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中IL-6蛋白水平;共培养24 h后,荧光探针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的生成。预先加入ROS抑制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NADPH氧化酶抑制剂二亚苯基碘(DPI)或线粒体复合物Ⅱ抑制剂噻吩甲酰三氟丙酮(TIFA)孵育1 h后,再加入NE 0.01~10μmol·L~(-1)继续培养24 h,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中IL-6蛋白水平。结果巨噬细胞IL-6 mRNA表达和蛋白水平随NE 0.01~10μmol·L~(-1)浓度增加和孵育时间延长而升高,NE 1.0μmol·L~(-1)刺激24 h,IL-6 mRNA表达和蛋白水平分别为细胞对照组的2.62和4.47倍(P<0.01);NE 0.01,0.1,1.0和10.0μmol·L~(-1)组ROS的生成分别为对照组的1.87,2.56,2.91和5.36倍(P<0.01)。NAC 10 mmol·L~(-1)和DPI 10μmol·L~(-1)均一定程度地抑制IL-6蛋白的表达(P<0.01),而TIFA无影响。结论 NE可诱导人巨噬细胞IL-6的表达,并可能通过NADPH氧化酶介导的ROS通路而促进炎症反应,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 ERCC1基因在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68例肠癌石蜡组织中 ERCC1基因的表达,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ERCC1在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无关。ERCC1低表达病例3年及5年生存率均优于高表达病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RCC1表达与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无关,提示 ERCC1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无关。ERCC1表达水平的高低与患者3年及5年生存率显著相关,有预测预后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探讨子午流注中医定向透药配合电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肢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康复科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证型为风痰阻络型)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化痰通络配合针灸康复治疗、功能训练和护理指导;观察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实施子午流注中医定向透药配合电针治疗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和出院前的偏瘫肢体运动功能评估(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结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出院前,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但观察组各项指标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午流注中医定向透药配合电针治疗能有效促进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肌张力的恢复,有助于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总体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多系统萎缩(MSA)是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病,属罕见病和疑难病,起病后呈现进行性发展的趋势。田从豁教授认为MSA属中医学“脑髓脉痿”范畴,小脑共济失调型、帕金森型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型分别对应“脑痿”“髓痿”“脉痿”。田教授以脑络髓海受损、脉络气血失养为病机,治疗以益气宁神、养血调形和形神共调为法则,中西医结合治疗后达到临床症状好转,随访后未见症状加重。田教授“形神共调五步八法”通过“小而精”的取穴和灵活细致的行针手法,配合益脑养髓、填精通脉中药,有效改善了患者症状。基于田教授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针药结合论治MSA的有效方法,对于确定MSA的中西医治疗方案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R)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9月南京中医药大学连云港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和急诊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93例,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65例(TIA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128例(ACI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随访1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将ACI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98例和预后不良组30例。比较3组受试者血小板计数(PLT)、淋巴细胞计数及PLR,比较不同预后ACI患者临床资料、PLT、淋巴细胞计数及PLR,淋巴细胞计数和PLR与ACI患者GO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结果 3组受试者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I组和TIA组患者淋巴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PLR高于对照组(P<0.05);ACI组患者淋巴细胞计数低于TIA组,PLR高于TIA组(P<0.05)。不同预后ACI患者性别和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年龄小于预后不良组,淋巴细胞计数高于预后不良组,PLR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年龄后,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PLT、淋巴细胞计数及PL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细胞计数与ACI患者GOS评分呈正相关(rs=0.268,P=0.002),PLR与ACI患者GOS评分呈负相关(r_s=-0.336,P<0.001)。结论淋巴细胞计数、PLR可初步鉴别诊断ACI和TIA,且淋巴细胞计数和PLR均与ACI患者短期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7,(11):2356-2358
目的: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干预卒中后疲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64例。根据患者入院治疗时间顺序交替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纯西医卒中单元治疗模式干预,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并分别采用疲劳评定量表(FAI)、Barthel指数(BI)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疲劳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95.12%vs 80.48%)(χ2=4.100,P=0.043);两组患者干预后FSS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FSS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PSQI及Barthel指数较干预前出现明显变化,PSQI指数呈现下降趋势,Barthel指数呈现上升趋势,其中观察组指数变化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卒中后疲劳可有效降低患者疲劳程度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运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